根瘤蚜如何改变葡萄酒历史

Phylloxera 根瘤蚜是葡萄酒史上最大一劫,差点令整个欧洲的葡萄都灭绝,甚至连食用葡萄农都要收工... 简单来说根瘤蚜就是会吃葡萄根的小虫虫,但却有着非常复杂的生命周期,完全无法根治,也就是为什么到今天这仍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这一切就要从 1863 年说起。

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检疫意识,所以从外地引进新品种是非常普遍的事,其中一个主流说法就是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植物学家将美洲的葡萄藤标本带回研究后引入欧洲... 因为起初症状不明显,所以最初是在南隆开始发现有葡萄藤逐渐衰落才惊觉,但当然能从英国去到南隆已经太迟了...

Phylloxera 根瘤蚜是蚜虫 aphid 近亲,只有不到 1 毫米大小。复杂的生命周期有高达 18 个阶段,主要分为四种形态:有性形态、叶形态、根形态和翅形态。因为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完全依赖另一个阶段去进行繁殖,所以一直以来在各阶段的尝试都只证明了其极强的适应性...

有性形态:根瘤蚜在吃完第一餐的 2-4 个星期后的夏天已经会开始产卵,根据品种可以产 1 至高达 200 粒卵,雄性和雌性的卵产在葡萄幼叶的下面,在一个月内孵化,这意味着在整个生长季节能高达 7 代同堂。这个阶段的雄性和雌性都没有消化系统,孵化后就会交配然后死亡,雌性死亡前会在树皮中产下一粒冬季卵。(是异形吗?)

叶形态:孵化后爬到叶子上,并在唾液注入叶子中而形成的叶瘿中孤雌生殖(即单性繁殖...),再孵化的虫就会移动到其他叶子,或者是根部,在那里它们开始以根部形式进行新的感染。不过这形态主要出现在美国的葡萄树上。

根形态:在欧洲的主要形态,咬穿根部寻找营养,更会带有毒的分泌物,使其无法愈合!(是异形呀!)这些后代透过在土壤中的裂缝爬行传播到其他葡萄树根。秋天孵化的一代虫在根部冬眠,并在明年春天树液开始上升时出现。

翅形态:在潮湿的地区甚至会生出翅膀... 可以飞到其他葡萄藤上,不过更多的是滑翔而不是拍打翅膀。

无法愈合的葡萄根会因其他病虫害感染加速死亡,但症状也可以慢至 15 年才明显到被发现!而欧洲主要的葡萄品种 Vitis vinifera (欧亚品种)对根瘤蚜完全没有抵抗力,而且散播能力非常强,可以利用风、附在机器或甚至人类上!真正的跟随人们的脚步,移民去到欧洲其他地方,甚至澳洲等越洋的新世界产区。只是法国已经有接近 250 万公顷的葡萄园像被战车铲平一样,加上葡萄农自己也会拔掉树藤,甚至烧掉整个葡萄园但求根治。最后波及欧洲约 2/3 的葡萄园。

情况严峻所以当时法国政府重重悬赏 30 万法郎给提供到根治方法的人,在 1868 – 1871 已有超过 450 篇论文,由土壤到农药到葡萄品种,研究各种方法。农民们则绝望到奇招百出,其中一个是把蟾蜍埋到土壤里吸走"毒素"...

最后由法国的 Jules Émile Planchon 和美国的 Charles Valentine Riley 领头的一个独立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将欧亚品种嫁接到有抗性的美洲葡萄根(rootstock)上!

根瘤蚜来自美国,美国葡萄经多年洗礼后基于根瘤蚜共同演化,根部进化到能够形成黏稠的汁液,当根瘤蚜进食时,就会堵塞虫嘴!另外也能产生坚硬的木栓质层来密封根部伤口以并防止更一步的感染。葡萄界就从此产生大变革,因为到现在嫁接仍是唯一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不过 Jules 和 Charles  并没有拿取奖金,反而一个 Bordeaux 的农学家 Leo Laliman 将这方法在 Bordeaux 商业化后试图拿下,不过政府却因"治标不标本"而退了堂。

不过除了使用 rootstock 外,也有另一种方法,就是将欧亚品种直接与美洲种混种(hybridization),在精心的混种下当然会有抗性,但却因为几个美洲品种一向在酿酒方面都比较参差,有些酒精度/风味不足难以做出大众口味,如 Vitis Labrusca 中的 Concord 甚至带像狐狸臭的强烈气味.. 所以当时在一头热后就被冷落了,欧洲甚至禁止使用这种质素不够的品种,不过美国等地却有持续使用,而这也是混种葡萄和后期 PIWI 的开端~

Rootstock 的种类在这就不详细提及了,始终非常学术又复杂,毕竟相信包括我在内的酒友们都没几个种田的,也超出了一般人品酒的层次。反而需要一提的是,集合以上来说,因为方法只是防范而不是杜绝根瘤蚜,其到现在都是一个问题,而在 1990 年代时更有第二次爆发...

那时间在美国根瘤蚜出现了突变,其品种被称为 Biotype B,成功突破了当时占了美国 ⅔ 葡萄园面积的 Rootstock 种"AXr1",幸好波及其他产区,但当时整个美国又要重新以新 Rootstock 种植,令整个美国总计花了约 10.25 亿美金,即约 1 百亿港元...

在这葡萄酒界的"世界大战"之后,当然衍生了很多改变和问题,其中一个最大的当然是质素的影响,和其与幸存者的关系。在此补充一下,可以将欧亚品种嫁接的原因就是因为酿成葡萄的基因都是来自上半嫁接的品种,跟底层的 Rootstock 没有关系,所以理论上不会影响质素。但当然欧洲人总有些风骨,所以到底是嫁接成品的质素好,还是原生纯天然的好,到现在还是在争论。加上其罕有性,所以现在"幸存者"们当然会大声"自我介绍"。

先说一下,到现时都还有几块净土还未被根瘤蚜攻陷的,例如智利、少部分美国如华盛顿州、澳洲大部分地区。当然欧洲也有少部分"绿洲",而通常这些都有特别的条件,如德国 Mosel 因根瘤蚜无法在板岩 slate 中生活,而更有 2 种欧亚品种葡萄有机会是有天然抗性!就是希腊 Santorini 火山土壤的 Assyrtiko 和西班牙 Arribes 河谷的 Juan Garcia,不同都可能是跟本身Volcanic soil 或人造梯田的极端环境有莫大关系。

而法国的香槟名家 Bollinger 就奇迹地有 2 块 Pinot Noir 葡萄园 Clos Chaudes Terres 和 Clos St.-Jacques "免疫"!现在会酿成酒款 Vieilles Vignes Françaises 出售,名字即解作"法国老藤",就是"自我介绍"的一大例子,名家的珍品当然价值也不菲,市场均价去到约 $10000 一瓶。

除了大问题/葡萄全需嫁接外,基本现在小至在种植上葡萄树的行距(更整洁的环境以防交叉感染)都要格外关注。而未受影响的产区更加是高度戒备,如澳洲本身的入境管制已是有名的严格,更会把各产区分成 Phylloxera Infested Zones(PIZ,已受感染区),Phylloxera Exclusion Zones(PEZ,未受感染区)和 Phylloxera Risk Zone(PRZ,风险区)去隔离处理。

其中一个例子就例如上图,由小编 Timothy 亲身在 Barossa 拍下,在澳州进入很多酒庄的葡萄园前都要消毒,所有人的鞋子都要先踩上消毒液上。

另一方面,因为欧洲大部分葡萄园要重种,变相澳洲就是百年未嫁接老藤的集中地之一!更相信有几个知名品种的全世界最老葡萄树都是在澳洲,最集中的产区就是在 Barossa。

虽然根瘤蚜相关的后续没完没了,但暂时葡萄酒都总算没有消失的危机,大家可以继续喝好酒。不过都说到根瘤蚜都有机会变种,葡萄学家都一直在研究和筹备各种备用方案,如备用 rootstock,刚才提到的 PIWI 其实就是对各种感染包括根瘤蚜有抗性,而且还有相对质素的种间杂交(hybrid)葡萄品种。相关的议题相当多相当大,有兴趣的可以再看看以下的介绍呀~

如果想了解更多什么是 PIWI:

香槟近年加入咗只全新葡萄?仲系 PIWI!?

如果想了解更多根瘤蚜与澳洲老藤的关系:

澳洲老藤的秘密 - 有着最老葡萄藤的新世界产区?

如果想了解更多葡萄酒相关知识:

醇酒伴读 - 葡萄酒种类/酿酒工艺/种植/术语/小知识

醇酒伴读分类总览:

醇酒伴读 - 酒类知识介绍/教学/分享

文章及其配图来自网络,如有内容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本站处理,邮箱地址:lycfaint01@163.com

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推文,可以扫这个码关注我哈

qrcode_shiyinerxing1_1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