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接触日本酒的人对“精米步合”这个名词,相信都不会陌生;这指玄米磨去了表层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等杂质,而留存下来“心白”(储存淀粉) 的部分。磨研的比例越高,精米步合数值就越低,且一般以“重量”为计算等值;如100公斤玄米,经精磨过只剩下35公斤,则可称“精米步合35%”。
精米的历史,从最初的人工脚踏式的粗略精米 (足踏み精米),到江户时期改以水车动力精米;依据史料记载,15公斤之玄米耗时两天,可达至精米步合82%程度。后于1920年代出现横型精米机,而1933年发明竖型精米机,才真正开始有效提升精米步合程度,各酒造的竞争,开始于精米技术上力求精进,此后出现1980年代之“吟酿风潮”,与修改酒税法,出现八大“特定名称酒”,多少都归因于竖型精米机之发明及出现。
除了上述精米步合之差异,不同的磨米方式亦可能造就风味影响。精米系透过控制精米机滚筒的旋转速度与阻力来调整精米程度,一般而言,精米方式分为“普通精米(球形精米)”、“原形精米”、“扁平精米(等厚精米)”与“超扁平精米”4大类;简述如下:
普通精米:目前多数精米都采用此一方式。因米粒呈椭圆形,若无特别设定,精米过程中米粒倾向绕着滚筒之短轴随机旋转,以致米粒从长边先被研磨,其后才研磨其厚边与宽边,故最终磨出的米粒多成球形。因拟磨除的杂质(特别是蛋白质)以相同密度平均分布于米粒表面,故以普通精米方式研磨的米粒,分布于厚边之蛋白质较不容易磨除。
原型精米:因米粒长宽厚边之比例为5:3:2,于各边均磨除相同比例以维持米粒原本形状,故称“原型精米”。此方式稍改善普通精米无法有效磨除分布于厚边蛋白质的问题,惟因前述米粒之原始椭圆长宽厚比例,于长边磨除的杂质部分依然高出厚边。
扁平精米:此方式将米粒各边磨除相同分量,以致各边最终呈相同厚度而米粒呈扁平状,故亦称“等厚精米”。相较球形或原形精米方式,在相同精米步合比例下,扁平精米更能有效去除不需要之杂质。
超扁平精米:由福岛县大七酒造发明,系为扁平精米再进化,优先磨除米粒最大表面积上之杂质分布,再进一步将整个米粒上之杂质最小化,故磨制后的米粒更加扁平。
总结,以普通精米方式磨至精米步合35%的米,其蛋白质存量为51.6%;而以扁平精米磨至精米步合51%之米粒,其蛋白质存量仅有44.3%!惟扁平精米更加耗时耗工,同样的精米步合,扁平精米所需要的时间是原形精米的三倍!且时间技术精力成本外,扁平精米亦可能产生较高的碎米几率,这些都是决定酿制程序时须同步考量的因素。
文章及其配图来自网络,如有内容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本站处理,邮箱地址:lycfaint01@163.com
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推文,可以扫这个码关注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