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清酒的酒标多样化,而且色彩及设计夺目有特色,都是值得收藏。酒标上提供给消费者不同有关该清酒资讯,让消费者能短时间内有初步认识该清酒风格。
生酒类型的清酒常会有标示“生酒”、“生原酒”,日本酒藏的生酒类型产品,每年的酒精浓度及日本酒度都会不太一样。当今年上槽后的生原酒酒精浓度过高时,有可能会加入一点酿造用水来保持此商品的原型,所以有时原本标示“生原酒”的产品,隔年发售时就变成“生酒”的标示。
在酒标没标示“原酒”的状况下,很多人都会看酒标上的酒精浓度,来分辨此清酒是否为原酒。其实酒税法没有规定是“原酒”就要在酒标标示,只有规定如果在酒标上标示“原酒”,那瓶内就一定要是原酒。
通常酒精浓度标示为16度以上的纯米大吟酿,以及17度以上的大吟酿,有一半的可能是原酒,只是酒藏没有在酒标上注明。所以其实也不用太在意是否为“原酒”。如果是15度左右的纯米大吟酿或大吟酿,而价钱不太贵的话,八成几率为非原酒。
日本酒税法没硬性规定酒标上一定要标示“原酒”,只是依照酒税法原酒的定义,在清酒酿造完成后,①不加酿造用水“调和”;或②加酿造用水不超过酒精浓度1度以上的调整,可标示原酒。
日本酒税法的义务标示规定,酒精浓度如果是标示“17度”,代表此酒的酒精浓度范围在“16.1度至17.9度之间”;如果是标示“17度以上18度未满”,代表此酒的酒精浓度在“17.1度至17.9度之间”。
这是因为测量酒精浓度的仪器并不保证没有误差,所以有了以上的酒税法定义。
有没有发现这两年清酒的酒标,酒精浓度标示以“X度”居多,而“X度以上X度未满”的标示有变少的趋势?因为酒藏不想每年改版花钱重印酒标,所以选用标示法定范围较大的“X度”居多。
现在日本有接近千五家酒造,并不是全部的酒造都会写好所有资讯在酒标上给消费者看。日本的酒税法之“清酒制法品质表示基准”这一法条中,酒造有义务在酒标写清楚下列7项。这里所指的酒标,是指贴在瓶身上全部的贴纸,不单一是指前标或后标。
1. 铭柄(品牌商品名字)2. 酒类的分类(需标示为清酒或日本酒)3. 酒精浓度4. 原材料名5. 内容量6. 制造年月(不是商品真正酿造完成的时间,是指此商品从酒造出去的时间)7. 制造者名及其场所(酒造名及酒造地址)
【非义务标示的项目】
酒税法并不是那么百分之百对酒标有许多规定,下列三项是日本酒税法没有强制规定标示的项
1. 特定名称 (例如:纯米大吟酿、大吟酿、纯米吟酿等等)2. 精米步合3. 饮酒防止事项(例如:怀孕妇女请勿饮酒等等)
以上三项,近9成的酒造都有在酒标上标示,但少数的知名酒造或是超小型酒造,认为法律没有强制,不需要跟消费者报告;或将精米步合标示成“非表示”,希望消费者不要依据精米步合,对口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例如一家在全球都非常知名的某间新潟县酒造,一直到近年为止,都是以自家商品名的“数字大小”当作分级的标准,没标示特定名称及精米步合。后来,去年日本朝日新闻针对“合法,但没详细酒标表示”的酒造作了专题报导,这种不标示特定名称及精米步合的现象,才有稍微改善。
由于新酒造新思维推陈出新,每个酒造对酒标的标示也可以有自己的作法,但酒造应该要有对消费者有负责任的心,酒标的完整标示也代表着酒造对自己商品的自信,容许大众的检视。不管法律有没有规定,给消费者最透明、完整的酒标资讯,才能让消费者在选酒时作为参考,也可以让消费者作容易的判断及比较某酒的价格与品质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要求及想法。
文章及其配图来自网络,如有内容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本站处理,邮箱地址:lycfaint01@163.com
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推文,可以扫这个码关注我哈